日前,三大運營商齊齊宣布,自2018年7月1日起,將取消流量“漫遊”費。運營商的這一波操作深入人心,不少用戶拍手稱贊,特別是經常外出的用戶,經常會麵臨省內流量用不完,省外流量大量欠缺的窘境,流量“漫遊”費取消後,這類用戶無疑是最受益的。
首先需要說到的是,取消流量“漫遊費”並不會影響中國移動、中國聯通、中國電信誰是運營商老大問題。誰擁有最大的用戶基數,誰就是運營商老大,有了用戶基數,運營商有的是辦法讓用戶付費,僅僅隻是取消流量“漫遊”費,還達不到決定運營商誰是老大的地步。
工信部統計的數據顯示,2017年,中國移動通信業務收入為9071.5億元,其中,移動數據及互聯網業務收入5489億元,在整體電信業務收入中占比達43.5%,對收入增長貢獻率達152.1%。語音業務收入為2212億元,占總收入的17.5%.
對比之下,2010年,語音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57.7%,顯然,運營商早就深諳怎樣從由短信、語音等基礎通信收費向流量收費轉移。
省外流量費用在整個流量費用占比中並不高,長期大量有出省業務需求的用戶,早就購買了運營商的全國流量套餐,僅有少數用戶偶爾出省才會出現流量不夠的情況。當然,也不是說運營商的這一舉措毫無用處,這就跟互聯網領域的用戶體驗一樣,即使其並沒有直接給用戶帶來好處/為用戶省錢,但是能夠提升用戶使用體驗,在中國十幾億用戶當中,肯定也會有大量用戶受益。
但是,運營商“雞賊”的地方太多了,經常給用戶“挖坑”,不仔細分析的話,根本防不住。比如,某運營商給新用戶推出的套餐是120元流量不限,但老用戶要想使用流量不限套餐,其價格就得升到198元,運營商在對待新老用戶的差別還是挺大的。
而在流量不限量套餐裏,運營商又開始“挖坑”了,即用戶的流量不限了,但是網速會限製,當用戶的4G流量超過20GB以後,係統會將用戶的網速限製在1MB以下,這意味著用戶使用完10GB流量後,要想跟之前一樣放肆的看1080P的視頻內容是看不了的,卡頓會成為常態,而超過100GB以後,網速將會降至128Kbps。正常情況下,用戶不會每個月的流量超過20GB/100GB,但運營商的這種做法,就像一把“閘子”,看個視頻卡的看不了,那用戶還看什麽呢?流量不限製了,但是沒網速的時候反而更傷害用戶體驗。
為何運營商在用戶層麵的口碑並不太好呢?歸根結底,就是運營商經常給用戶“挖坑”,比如早期的彩鈴收費,有的時候係統會將彩鈴費用默認算在套餐裏麵;不合理的推銷,三四個運營商的推銷員打電話過來谘詢用戶是否需要安裝寬帶,實際上用戶早就跟第一個客服溝通過是否願意安裝問題,可後續總會有客服打電話/垃圾短信通知用戶是否需要安裝寬帶,運營商之間的KPI,卻對用戶造成了騷擾;還有就是一些客服服務態度傲慢。
對於運營商來說,未來挑戰的地方在於,在保證提速降費的情況下,如何提升用戶體驗,不讓用戶花冤枉錢,運營商各個地區的規則都不太一樣,這就導致每個地區都會有相關的計費規則、服務規則,這種時候很難保證同一種服務體驗,體現在用戶身上的就是,服務質量參差不齊。
運營商本身就是公共服務,它既承擔著商業公司的責任需要賺錢和盈利,同時也承擔著公共服務因素,一旦其費用過高的話,就意味著用戶要遭殃了。運營商需要做到的是,既要解決自身成本問題,同時好要讓自己賺錢,這裏麵看似是矛盾部分,但卻是運營商不得不為之的事情,天平向任何一方傾斜都是不利的。
長期來看,中國移動、中國電信、中國聯通的機會還是很大的,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其他各類智能設備的崛起,沒有運營商的賦能,其他都是空談。而在流量經營的道路上,運營商還有很多的路要走,最重要的是,應該適當拋棄路徑依賴,走出舒適區,努力提升用戶體驗,少給用戶“挖坑”。
留言列表